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你以為Netflix的成功,僅僅是受惠於疫情和宅經濟?

你以為Netflix的成功,僅僅是受惠於疫情和宅經濟?

  • Post category:探索與學習
  • Reading time:1 mins read

這期的天下雜誌,專訪了 Netflix 的執行長海斯汀 (Reed Hastings),以及報導了Netflix 近幾年來的大放異彩。Netflix 的市值四年成長四倍,到今天已經超過兩千億美元,並且擁有全球兩億會員,穩坐全球影視娛樂內容產業一哥的地位。我原來以為 Netflix的成功,是會員制,串流技術,2016年開始進軍全球市場,加上宅經濟錦上添花的結果。讀了天下的文章,才明白 Netflix 在開拓全球市場的這個策略上,是採取了截然不同的創新。這個新一版的全球化商業模式,才是真正Netflix 近年來異軍突起的原因,讓 Netflix在賽道上彎道超車。傳統的霸主迪士尼,以及好萊塢巨頭們一覺醒來,才突然發現他們已經失去了這個產業的主導權。

過去幾十年來在影視娛樂產業,我所觀察到的以歐美公司為主的全球化經營,可以分成幾個階段:

從60年代開始的1.0時代,基本上是內容原封不動的輸出。目的其實很簡單:在工業革命的思維之下,用同一套標準製造流程,在本國市場趨於飽和的情況之下,透過賣到海外市場來極大化商業利益。早期的美國的電影,電視劇,比方說二戰片,西部片,都是老美英雄痛宰德國人,日本人,或是印地安原住民,然後觀眾一陣叫好,花了錢買票還順帶被文化洗腦。

察覺到亞洲經濟實力的崛起,好萊塢開始加入亞洲元素以討好當地市場,進入一個2.0時代。但是這些元素多是為市場而生的花瓶,永遠不是故事的主軸。初期是有一些市場吸引力,但是觀眾逐漸發現為什麼亞洲人演的不是壞人,就是耍寶的角色,主角英雄永遠是美國白人?中間的亞洲元素也改的不倫不類,不是講一口蹩腳的英語,就是文化上被好萊塢奇怪的渲染。當觀眾開始自覺,就開始紛紛逃離電影院了。這一個時代,可說是以迪士尼兩面不討好的大片“花木蘭”,作為釘在恥辱柱上的徹底失敗而告終。

在Netflix 創造的3.0 版 “在地全球化 (Logloblization) ” 商業模式,我看到 Netflix 僅僅保留了品牌,公司文化與價值觀三個核心領域,而放手去尋找,開拓原生於全球各國的有趣故事,再透過Netflix 的敘事包裝,不止在當地發行,同時行銷全球。這些故事都帶著完整的當地文化脈絡,不再套用好萊塢的視角來詮釋。典型的例子包括南韓的“屍戰朝鮮”,西班牙的“紙房子”,日本的“全裸監督”,台灣的“誰是被害者”… 等等。Netflix 的成功告訴我們:人們喜歡扣人心弦的故事,而這種喜歡的程度,是可以超越文化和語言的。好的故事就像天生鮮美的食材一樣,只要簡單的烹調手法,加上擺盤就可以上桌。過多複雜的修飾,反而破壞了食材的原味。

今年由於新冠疫情,加上政治人物的推波助瀾,我們似乎看到了一個從全球化到徹底反全球化的急劇反轉。Netflix 的成功,可以給出很多商業經濟的省思:不需要跟隨政治人物起舞,或是民粹式的反全球化。能夠學習並尊重各種文化的差異性,也能在商業上創造一個嶄新的全球化模式,並且獲得極大的成功。

Facebook 留言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