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衛頑皮豹 文于 3/2019
去年秋天小兒子選了位於美國東岸的波士頓念大學。 於是這一年間,假借看兒子之名,去了好幾趟東岸玩耍。 我這個人比較懶,出門旅遊的原則絕對是:睡得好,吃得好,不趕時間慢慢逛。 所以我準備了好幾個一天的旅遊計劃,如果兒子沒空理我們,那剛好,我們就看天氣選一個計劃去亂逛。 第一天的計劃,我們就來到波士頓城中區頗負盛名的自由之路 (Freedom Trail)。波士頓是美國獨立建國的發源地,有許多充滿歷史典故的景點和建築。 自由之路則是在50年代基於一位記者的建議,用紅磚線在地上標出,在市中心區連接17處歷史景點全長4公里的道路,加上沿途林立的餐廳和市場,非常適合遊客用步行來探索這一座城市和歷史。
要對自由之路有一些感覺,必須瞭解一下美國的獨立建國史,以及當時的一些英雄好漢的故事。 還好老美只有250年歷史,我嘗試地簡單描述一下:
三分鐘快速理解美國開國史
1760年代,大英帝國位於北美的殖民地,經過七代移民將近兩百年篳路藍縷開疆闢土的努力,越來越繁榮,同時開始不滿英國本土貪婪的稅收政策,傾向於獨立自主。
1768年10月,英國派軍隊進駐北美,並且控制了最重要的貿易港口波士頓。
1770年3月,殖民地民兵與英軍對峙,英軍開槍射殺多人,造成波士頓慘案 (Boston Massacre)。
1773年12月,波士頓激進人士為抗議茶葉徵稅,將價值當時一百萬美元的茶葉全部倒進波士頓港的海裡,史稱“波士頓傾茶事件”。 參加的人自稱茶黨 (Tea Party), 是美國右派民粹主義的前身.
1774年9月,殖民地領袖在費城 (Philadelphia) 召開第一次大陸會議,商討革命路線。 在這次會議中,美國建國的要角如喬治華盛頓 (George Washington, 美國國父,第一任總統), 約翰亞當斯 (John Adams, 美國第二任總統), 派翠克亨利 (Patrick Henry, 維吉尼亞州之父,曾發表過不自由毋寧死的金句) 等紛紛粉墨登場。
1775年4~6月間,民兵與英軍之間連續在波士頓附近的列克星敦 (Lexington), 康科德 (Concord), 邦克山 (Bunker Hill) 爆發多次戰役。 半路出家衣衫襤褸的民兵,碰上當時宇宙第一強國大英帝國的紅衫軍團,基本上是被虐的節奏。 此時英軍佔了上風,民兵節節敗退。
1776年7月4日,在華盛頓領導下的殖民地政府發表著名的獨立宣言 (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),宣告美利堅合眾國成立。 這一天後來被定為美國的國慶日。 (這時候我忍不住對一下歷史,天呀,發現我大清帝國仍然沉醉在乾隆盛世,渾然不覺世界另一端一個未來將主宰全球兩百年的強權要誕生了…. 唉….)
1776年8月,英國派大批戰艦軍隊來到紐約壓制革命。 同年9月英軍大舉進攻,一小時就攻破了民兵的防線並且佔領紐約。 華盛頓率殘部敗退到內陸。
1777年10月,雙方在紐約州的薩拉托加 (Saratoga) 大戰,殖民地民兵取得關鍵性的勝利阻絕了英軍的攻勢。 同時國際局勢開始起了微妙的變化,特別是法國在歐洲大陸和英國死磕多年,決定背後捅他一刀轉向支持美國獨立,加上國內長期用兵的財政壓力,搞得英國腹背受敵,非常難受。
1781年9月,法國與英國海軍在北美東海岸中部的切薩皮克灣 (Chesapeake Bay) 展開海戰。 雖然半斤八兩打成平手,但是英國本土已無力繼續增援滯留於北美殖民地的部隊了。
1781年10月,民兵發動與英軍在維吉尼亞州約克鎮 (Yorktown) 的決戰,民兵取得決定性勝利,英軍投降后雙方展開和談。 至此英國已經完全無法阻擋殖民地走向獨立建國之路。
1783年,英國承認美國獨立。 1789年,華盛頓成為美國開國第一任總統。從此之後,美國一路開掛,高歌猛進,成了近兩百年來地表上最強大的國家!
穿過城中心區,看見歷史
我們從自由之路的起點,位於城中心區的波士頓公園 (The Boston Common)開始,走訪這一條充滿傳奇色彩的道路:
1. 波士頓公園 – 建議先從Google上找到波士頓公園的遊客中心,這裡不但可以拿到免費的自由之路地圖,地上的紅磚線也是以這裡為起點,然後對照著地圖照著走就行了! 如果時間充裕,可以先去公園北邊的筆架山 (Beacon Hill) 逛一逛,這裡有許多建於十九世紀保留至今傳統英倫風的公寓,非常適合取景拍照。 其中的 Acron Street 更是有名的網紅打卡點。 也可以在 The Paramount, 一家看來不起眼卻歷史悠久的著名早午餐店飽餐一頓再上路。
2. 麻塞諸塞州議會大廈 (Massachusetts State House)
3. 公園街教堂 (Park St. Church) – 這個教堂建於1809年,可說是見證了美國近兩百年的歷史。 在美國反對奴隸制度的時期曾多次作為集會演說的場所。
4. 穀倉墓地 (Granary Burying Church) – 在市中心區保留的這片墓園,安葬了許多開國英雄,包括了美國獨立宣言的三位簽署人: 約翰漢考克 (John Hancock, 波士頓富豪同時大力支援革命),薩繆爾亞當斯 (Samuel Adams, 漢考克和亞當斯兩位大哥,就是率眾把茶葉倒到海裡,徹底把英國人搞毛的那幫人),以及羅伯特潘恩 (Robert Treat Paine, 美國第一位大法官);波士頓慘案的五位殉難者,以及保羅列維爾 (Paul Revere)。 列維爾最有名的事蹟就是在英軍進攻列克星敦及康科德時,連夜騎快馬通風報信讓民兵做好準備。 為此他獲得美國人民“午夜騎士 (Midnight Rider)“的封號。 美國建國后他成為波士頓一名成功的實業家,在自由之路許多網站上都會看到他的事蹟。
5. 國王禮拜堂 (King’s Chapel) 以及墓地。 許多在16世紀末,17世紀初搭乘五月花 (Mayflower) 號遠渡重洋來到北美殖民地的早期移民長眠於此。 據說今天的美國人有20%是這一批移民的後裔子孫,可見當初的移民生產力有多高。
6. 第一座公立學校,波士頓拉丁學校 (Boston Latin School) 的舊址
7. 班傑明富蘭克林 (Benjamin Franklin) 的雕像。 我們都知道富蘭克林發現了雷電,但是他也是美國建國元老之一,同時建立了早期的郵政以及情報傳遞體系。 這座雕像位於舊市政廳 (Old City Hall) 內, 旁邊還有驢的雕像和象的腳印,象徵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的“驢象之爭“。原來的舊市政廳現在已經變成茹絲葵 (Ruth Chris) 牛排館了。
8. 老街角書店舊址 (Old Corner Bookstore) – 這裡曾經是19世紀中波士頓的文學勝地,現在變成Chipotle 餐廳啦。 果然是餵飽人民的肚子比較重要。
9. 老南聚會所 (Old South Meeting House) – 薩繆爾亞當斯於1773年在此號召群眾發動“波士頓傾茶事件”。 可以進去參觀,感受一下當年慷慨激昂的場景。
10. 富蘭克林出生地 (Birthplace of Benjamin Franklin)
11. 老州議會大廈 (Old State House) – 位於五條街交匯口的老州議會大廈,是最具歷史意義的景點之一。 波士頓慘案就在這棟樓前面的小廣場上發生。 同時從街口往這座三層建築看過去,可以看到二樓的小陽臺。 1776年,獨立宣言在此向波士頓市民公開宣讀。 原建築已經改成一個博物館,可以買票進去參觀。 館內有現場的話劇演出展現當時幾個重要會議的辯論場景,同時也可以走到二樓陽臺感受一下當年向市民宣讀獨立宣言的激情。
12. 波士頓慘案遺址 – 就在老州議會大廈旁的空地上。 說真的老美是很幸運的,“慘案” 一詞翻自於Massacre, 也有屠殺的意思。 雖然很壯烈,但總共只死了五個人。 和世界各國的流血革命, 慘案,大屠殺相比,可說是以極小的代價換取了自由以及數百年的富強。
13. 法尼爾廳 (Faneuil Hall) 和昆西市場 (Quincy Market) – 走到這裡,可以歇歇腳了。
走到波士頓歷史悠久的購物中心法尼爾廳, 以及連著三棟都是餐廳和小店家的昆西市場了,不妨在此休息一下或用餐,看著人來人往,富足安樂的美國人民,想像一下當年這些開國英雄給他們帶來今天的繁榮景象。 這裡差不多走完自由之路的一半,可以在此歇腳,繼續走完或者分成兩天的行程。 我說過我是個懶人,所以在The Paramount 吃了早午餐,邊走邊翻歷史書逛了一下午之後,接下來準備去享受龍蝦晚餐啦。 其實到了老南聚會所附近,就進入了波士頓城中熱鬧的商業區。 我老婆早就沒興趣和我一起探索歷史,在此告退去購物啦!
進入號稱小義大利的北角 (North End)
前面我們走完位於波士頓城中區的前13個景點,後半段就要穿過城中的綠化帶,進入到處都是義大利美食的北角了。 和繁華有許多高樓大廈的後灣區 (Back Bay) 不同,北角是波士頓最古老的移民區,有小義大利之稱。 逛逛自由之路之餘,這裡的傳統義大利海鮮餐廳,糕餅店,咖啡館是不可錯過的。
14. 順著自由之路North St 往下走不久,就會碰到一個三岔路口。 第14個景點保羅列維爾故居 (Paul Revere House),一棟不小心會錯過的黑色房子就在左手邊。 前文有提到保羅列維爾這位美國開國英雄,他的午夜騎士傳奇故事,以及美國獨立後成為波士頓地區的豪紳。 走到這裡,才知道這片土地當年幾乎都是他的產業。 在他的故居附近三岔路口,可以找到以她妻子蕾切爾 (Rachel Revere) 命名的小廣場,附近有許多可愛的新英格蘭式樓房,搭配樓下的義大利餐廳,可以照出非常復古滄桑感的照片。 著名的歷史糕餅店 Mike’s Pastry 也在附近,同時也會看到許多人在排隊等著進兩家著名的海鮮餐廳: Giacomo以及Daily Catch。 順著自由之路再往下走,會走到列維爾的雕像以及一座在樹蔭中的小廣場 (Paul Revere Statue, Mall). 這是一塊我很喜歡的公共綠地,建於1933年,綠意盎然又分外安靜,很有思古幽情的味道。
15. 老北教堂 (Old North Church) – 老北教堂是當年波士頓地區最高的建築。 1775年,英軍準備進攻列克星敦及康科德時,列維爾爬上教堂的塔尖掛上油燈示警,同時連夜快馬加鞭傳遞情報。 不久之後,列克星敦戰役就拉開了獨立戰爭的序幕。 他的傳奇故事,讓我想到也許人的一生,在一瞬間的決定做了一件正確的事情,就足以讓他流傳千古了。
接下來我們會走過北華盛頓街鐵橋 (North Washington Street Bridge), 進入查爾斯頓 (Charlestown) 地區。 北華盛頓鐵橋架於波士頓的母親河查理斯河 (Charles River) 上,鏽跡斑斑但是感覺非常的酷。
16. 憲法號鐵甲艦 (USS Constitution) – 這裡停泊了兩艘舊的戰艦,訴說著老美的海軍史。 一艘是憲法號,美國海軍建於1797年的三桅帆船戰艦。 其實這是一支木造船,卻由於在海戰中的英勇表現,讓水兵以為它有金剛不壞之身,給了它一個“老鐵殼” (Old Ironsides, 其實我覺得可以翻成“老不死”,表示怎麼打都打不爛) 的外號,讓人家誤認這是一艘鐵甲艦。 另一艘則是曾經參與二戰期間著名海戰珍珠港, 雷伊特灣 (Leyte Gulf) 以及瓜達康納爾島 (Guadalcanal) 的驅逐艦凱西楊號 (USS Cassin Young)。如果你是一個軍事迷,配合著陽光和海岸微風,可以很開心地在這個大園區花上一兩小時仔細探索。
17. 邦克山紀念碑 (Bunker Hill Monument) – 這裡走到了自由之路最後一站邦克山。 在1775年6月獨立戰爭開打兩個月後,在這個小山坡上民兵和英國正規軍展開著名的邦克山戰役。 這場戰役雖然是以英軍勝利告終,但是裝備精良的英軍卻被民兵一群烏合之眾打的雲里霧裡,傷亡慘重,深深地打擊了英軍的士氣。 走下小山坡有一個小博物館,裡面有展示當時這場戰役的動態模型。
行程建議
行至邦克山紀念碑就是走到自由之路的終點了。 如果是像我一樣分成兩段,走完第二段的行程後,可以折回北角去試試看前面提到的網紅排隊店,或是其他的義大利餐廳晚餐。 也可以從邦克山下來後,往西劍橋 (Cambridge) 的方向走,逛一逛大型的現代購物中心 CambridgeSide。再深入劍橋一點,就會到了全球知名的學府哈佛大學 (Harvard University) 以及麻省理工學院 (MIT, Massachusetts Insitute of Technology)。MIT 特有的校舍建築,也是另一個有趣的半日遊景點。 有了美國建國這一段歷史,讓波士頓除了濃厚的學術風,美食以及舒適的綠化城市景觀外,感覺上也是美國少數非常有文化底蘊的城市。